标签 travel 下的文章

民国一百年七月二十八日,就是七·二三甬温线特大事故的第五天,我独在线上忙碌,遇见彭君前来问我道,“先生可曾为这次事情写了一点什么没有?”我说“没有”。他就正告我,“先生还是写一点罢;作为文人,你应该写点什么。”

这是我知道的,凡我中国人所追求的目标实并不高,大概是因为往往老祖宗们的传统之故罢,从来不敢奢求公平。“普天之下、莫非王土”,好似所有东西都是国家的,万物都是皇帝的。因而政府缺钱可以卖地,而老百姓没钱则只能啃地了罢。“率土之滨、莫非王臣”,家都被强拆了却只能自焚抗议,更别提上访喊冤了。回想六十年代初,“新中国”饿死上千万人之时,他们竟恬不知耻地称为“自然灾害”,而我们却无知地加以信任。

悲哉,这个国度的百姓已然善良了五千年。我们早已臣服于强权,习惯了妥协,忽略了思考,忘却了质疑。整个国家俨然已为病态,他们对内硬如钢条对外软如面条;而百姓们,最后依然选择了沉默,一遍又一遍地欺骗自己:一切都是好的,一切都会好的。

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,这虽然于此次事件毫不相干,但作为一介草根,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。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“因果报应”,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,——但是,现在,却只能如此而已。

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。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。中国从未进入当代世界,其不变的依旧是封建体制。至多在这基础上,套一层“主义”的薄纱而已。几十个无辜生命的血,洋溢在我们的周围。也使我难于呼吸视听,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?长歌当哭,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。而此后一些所谓砖家叫兽的阴险的论调,尤使我觉得悲哀。我已经出离愤怒了。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;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,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,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,奉献于逝者的灵前。

真的猛士,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,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。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?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,以时间的流驶,来洗涤旧迹,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。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,又给人暂得偷生,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。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!

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;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。离七月二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,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,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。

我们的国家一直在千疮百孔的道路上行走。当权者正依赖各种国家机器、机枪大炮维护着稳定,同时利用顺民善良的心理,享受着极度的荣华与奢侈的富贵。然各式问题却又归咎于国情,美其名曰“中国特色”。民间已有打油诗称“吃地沟油,穿黑心棉,住高价房”,那“行”呢?买不起车或者买得起尔后又因油价高开不起车的,坐公交出行却被莫名烧死,抑或撞死街头。七十码事件、信阳大巴事件,一次又一次。而今动车于温州又献上追尾大礼,在这本就浓黑的非人间擦上更阴沉的一笔。果不其然,他们再一次把原因推给了大自然。也许老天爷已成为他们最后的一块遮羞布。当中国动车与中国雷电相遇,我们认为这就是中国特色了罢。

他们从未真心忏悔。曾经没有,现在亦没有,未来更不会。他们坚信自己手握舆论、军队,职掌生杀大权,高居主台主持正义,扮演着近乎于佛祖的角色。这,便是中国特色。

惨象,已使我目不忍视了;流言,尤使我耳不忍闻。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?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。沉默呵,沉默呵!不在沉默中爆发,就在沉默中灭亡。

是的。现读着这篇文章的每一个你,都可以选择沉默,只因那些惨死在遥远的地方的人们与你无关,那些长跪在政府门前伸冤却遭喋血而立仆的人们也与你无关,那些受尽城管欺凌的农民、小商贩们也与你无关。你在有生之年便不去想民主与自由,你认为毫无意义且事不关己;你看着被和谐过的报纸、电视、电影,用着被禁锢的互联网,听着国母大唱《好日子》,怀念这个社会的好,感恩这个政府的伟大。我并不因此而低视你,只因沉默亦是人权。

但是,我还有要说的话。

在这个神奇的国度中,灾难、是非或者奇迹,降临在我们身上的概率都是等同的。倘若有一天其中一个落在你的头上,请原谅他人的沉默,因为他们就是当年无动于衷的你。

我们都知道笔杆子里出不了政权。但,沉默愈加不能改变什么。坚持真理,哪怕是因此而失去什么。这是悲壮的,也是最后的选择。

时间永是流驶,街市依旧太平,有限的几个生命,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,至多,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,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“流言”的种子。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,正如煤的形成,当时用大量的木材,结果却只是一小块,但事故是不在其中的,更何况是人为的。

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,当然不觉要扩大。至少,也当浸渍了亲族、友人、爱人的心,纵使时光流驶,洗成绯红,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。陶潜说过,“亲戚或余悲,他人亦已歌,死去何所道,托体同山阿。”倘能如此,这也就够了。

我们正渐渐忘却那个大雨之夜无辜惨死在动车上的所有人。他们同我们一样,普通而平凡。且苟活在这个神奇的国度,在上班或下班的路上,一次又一次地听闻矿难死亡人数,听闻三聚氰胺与地沟油又害死了多少生灵。他们也同我们一样,庆幸在那些冰冷的数字中没有自己。那个雨夜,他们在车中听着音乐想着尔后要做的事,或者正在回家的路上,期盼亲人团聚共享天伦——但,等待他们的,则是永远的消失。

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,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;真的猛士,将更奋然而前行。

呜呼,我说不出话,但以此纪念所有消逝的生命。


后记:在这次动车事故中,有一位我的朋友,大学校友。她怀着七个月的身孕,与丈夫一起离开了人间。生命是如此脆弱,每个人都只有一次。在伤感惋惜之余,不禁对“他们”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怒,但又无奈。

韩寒说:

你一直问,他们何以如此的丧心病狂,他们却觉得自己已经非常的克制忍让。
你一直问,他们何以如此的颠倒黑白,他们却觉得自己已经非常的公正坦率。
你一直问,他们何以如此的包庇凶手,他们却觉得自己已经非常的愧对炮友。
你一直问,他们何以如此的掩盖真相,他们却觉得自己已经非常的透明开放。
你一直问,他们何以如此的生活腐化,他们却觉得自己已经非常的艰苦朴素。
你一直问,他们何以如此的骄横傲慢,他们却觉得自己已经非常的姿态低下。

谨以此文,献给某君,与那个大雨之夜惨死的所有人。

杨先生乃是早年相识之网友,伴随 LUC、CNNF、NS110,一路走来。现于和谐的 ZDNET 当差。

杨先生好歹也算个驴友。此次来杭,一半公差,一半旅游。原本十九日的航班回京,那厮硬是改签到二十日,为的是能多一天自由旅游的时间。

但是那厮很不幸,第二天就遇到了具有杭州特色的倾盆雷阵雨。我本想带他去感受一下杭帮菜系,没想到自己也被淋了。结果只能就近在一家港式茶餐厅对付了晚餐。

老规矩,看图说话。

这是那厮在杭州大厦楼下拍到的法拉利:

- 阅读剩余部分 -

上个月末,我动身出差去了哈尔滨。这是我第一次前往北方的城市。说实话,当初有点担心不适应那里的气候,但后来也没什么,依然活着回来了。

在这之前,我对哈尔滨的感觉非常模糊。只知道那里气候寒冷,饮食、起居习惯与南方差别很大。对东北人的感觉也比较模糊,直爽、热心好客(参见雪村《东北人都是活雷锋》)、爱喝酒是我唯一所知的。

去了以后,果不其然。五月底六月初的杭州已经十分炎热了,而哈尔滨依然很凉爽。记得我和同事从机场出来的时候都只穿着短袖,很多人斜眼看我们,并且一眼就能看出我们是外地人。那时候白天最好穿两件衣服,绝大部分当地人都还穿着外套。晚上睡觉必须盖冬天的被子,因为日夜温差较大。并且那里的云层似乎很薄,紫外线光照强烈,感觉阳关特别刺眼。据当地人说,哈尔滨的夏天来的很晚,而且持续时间不长;而哈尔滨最有特色的时候是在冬季,冰雕、滑雪、结冰的松花江、烧烤……不一而足。

哈尔滨秉承了中国酒文化的精髓,并结合当地豪爽的民风,形成了特有的酒文化。无论男女老少,喝多喝少是一回事,但都会喝酒,甚至达到了《家在东北》中唱的“我爸爸有事没事总想喝点酒,就算是没有菜,那也得喝二两”的地步。当地人一上酒桌就直接要白酒,没动筷子就要“走一个”(喝一杯的意思)、“先喝一缸”(他们的一缸相当于我们啤酒杯的一杯)。那份豪情、直爽,往往让不少南方人望而却步。

我的落脚点是哈市一个叫做“呼兰”的区。由于此行公差在身,并没有去哈尔滨的一些景点。每天外出来来回回,沿途拍了一些照片,与各位共享。

五月二十七日,从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出发。引用某人的话,先自恋地秀一下登机牌:

萧山国际机场外景:

航班经停沈阳桃仙国际机场,这是过站牌:

到哈尔滨和平国际机场后,驱车前往目的地——呼兰,沿途看到一条街上连续几个门面都与杭州有关,顿时十分迷茫:

哈尔滨的出租车长这样:

哪里都有的 KFC:

松花江旁的星级宾馆:

连接松花江公路大桥的立交桥:

重工业基地并非徒有虚名,这玩意在哈尔滨市郊非常常见:

刚穿过松花江公路大桥就看到一块哈尔滨师范大学的牌子:

当晚被灌醉,第二天在落脚点附近随意逛了逛。这是当地教育局:

这是当地公安局:

有一天,我们被领去品尝传说中的东北火锅。这个就是“火锅的锅”:

某种调料。初步分析基于酱油、麻油、大蒜、葱花和一种不知名的液体构成:

火锅的锅底……

桌面局部:

牛肉特写:

羊肉特写:

这玩意居然叫“腐皮”:

辣酱:

除了牛羊肉以外,还有这种不知名的蔬菜(菠菜?):

结束吃喝,开始办正事。向即将上架的服务器告别,合影留念(各位能看到我吗?):

去哈尔滨网通公司增值业务中心的时候,看到对面的高尔夫球场:

这会儿还是晴空万里:

转眼就变了天:

雨后的哈尔滨市区街道:

这个机构在南方估计没有:

某个大型的购物中心:

路边的巨型广告牌,其内容往往以酒文化居多,当地人对酒的痴迷可见一斑:

哈尔滨法院。车行太快,没拍清楚:

路景:

在哈尔滨成立的工作小组名单,东北人的字体很帅气吧?

这是我在哈尔滨的重大收获。因为我在那里发现了南方(至少是杭州)曾经有但现在已经销声匿迹的东西:

我极少凑热闹,也不喜欢凑热闹,不热衷于旅游,所以一直坚持不在长假期间出去旅游。与此同时,也积极响应杭州市政府的号召,避免在旅游旺季尤其是长假期间逛西湖。于是,每年五一、十一长假,我都疲惫不已:睡觉实在太累了。

朋友燕迹秦清是个十足的驴友,酷爱旅游。曾只身背包绕行中国 N 次,走到哪里玩到哪里、生活到哪里,对此我佩服不已。看看他的自我介绍吧:

燕迹秦清:本命年,双子座。足球迷,电影迷。抽烟有时,喝酒经常,若无也可过活。一个驾轻就熟的文字玩家,一个自生自灭的流浪驴友。致力于周游世界,心理分析和英文教学。有一个人游历中国 18 个省级的经历。随性,神经质。 能把现实生活抛开的人毕竟不多,他就是其中一个。只是社会依然残酷、现实,并不像我们年轻时想象的那样。

感谢各位聆听我的废话,我越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受到 lucky 的影响非常大,请大家不要责怪他。下面开始正式叙述。

在这特殊的 2008 年的五一的时候,我去了千岛湖。之所以选择千岛湖,有三大理由:一、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工作,几年如一日,快要闷坏了;二、杭州天气太热,我觉得有湖水的地方气温应当低一些,相当于去消暑;三、想慕名拜访探查一下家里一直饮用的“农夫山泉”究竟是否出自那里。

千岛湖之行总体来说有些令人失望。首先,那里的旅游向导工作没有杭州做的好,大街上也很少能见到旅游方面的路牌,倒是公共交通线路的指南做的很不错。整个小镇上的居民除了知道在旅游旺季疯狂涨价之外,似乎并不热衷提供旅游服务。其次,千岛湖有两个旅游码头,分别是西园码头和新旅游码头。前者规模较之后者稍小一些,其游轮的线路也不同。最后,千岛湖虽然属于杭州市行政管辖,但我在那里明显感到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外地人。千岛湖本土居民的方言十分缺乏吴侬软语的味道,这是我唯一一次到一个陌生环境但没有尝试学习当地方言。

下面开始上图。5 月 1 日中午起床,坐市内公交 502 路到汽车西站。在西站买了去千岛湖的快客车票:

等了不知道多久,终于开始检票了:

车上:

车子从西站出发上杭州绕城,中间一段路不认识,后来上了杭千高速。两个小时后终于到了传说中的千岛湖:

高速收费站:

高速出口的一块牌子,“中国淳安千岛湖欢迎您”,而不是“中国杭州千岛湖欢迎您”,比较有意思:

千岛湖的长途客运站很旧、很破,让人有些失望:

天气晴朗,风和日丽。拍到一个穿婚纱的 MM:

千岛湖广场的标志性符号:

码头岸上玩沙子的小朋友们:

这是西园码头,貌似只有一艘游轮:

看看湖面:

西园码头门口:

走了半天都没找到好玩的地方,眼看天色渐黑,于是找了家宾馆落脚。房价狂飙就不提了,前台 MM 还表现出一副爱住不住的神情。随后在宾馆对面找了一家自称颇具本地特色的风味餐馆,点了三道菜。这是棍子鱼:

据称是“野蕨菜”:

这个被称为神仙豆腐,吃起来有很浓郁的树叶味道:

吃完东西后坐公交 4 路到新旅游码头转了转。晚上似乎没有游轮启航,所有的游轮都停靠在岸边,大约有 50 艘左右。看到一支导游带队的队伍,然后跟着他们去码头旁边的一个类似集市一样的地方去转了转。这个人出售的东西比较有意思,看看他是如何制作玻璃制品的:

在一个类似水族馆的地方拍到的大型鱼缸:

最后买了一点鱼类的食品,郁郁的回宾馆了。临睡前上网查了明天的旅游线路,确定在西园码头坐游轮绕行东南湖区。因为可以非常肯定第二天新码头那边的游客人数一定非常恐怖。第二天 9 点多在西园码头买了观光大门票,狠狠地被杀了一刀:

游轮即将启航,这些是停靠在岸边的游艇:

船尾的五星红旗:

船后的水面:

一路的景色:

路过杭千高速的尾部:

岛上的别墅(注意,请将“墅”这个字猥琐地念做“野”)豪宅:

湖面上的小船:

湖面上的渔船:

看到岛上的缆车了:

这个岛的名字:

坐缆车也要门票:

缆车广告:

排队等待:

美丽的齿轮:

坐在缆车内拍前一辆缆车:

旁边路过的缆车:

在缆车上往下拍:

这两张图可以看到钢缆:

我们又回到起点了:

从山下往上拍:

过往的游轮:

中国移动的杆子在哪里都有:

下山回到游轮上,工作人员开始要我们点菜准备午餐了。这是我的菜单,看起来比较有意思:

菜上来后,就这德行:

在湖上一边吃饭一边看风景的感觉倒还不错:

吃完重新启航,奔赴下一个目的地。下船后给游轮拍了张特写:

这个岛的名字是“蜜山”:

山上一块石头上写的,谁能看出来写的是啥:

岛上一个叫做“爱情园”的地方:

回到船上,看到像极了锚形的东西:

走过来一个撑伞的 MM,我以为她来观赏风景。谁知她猛地卷起裤管,开始洗脚……

拍到了我的同类:

又来到另一个岛:

岛的名字叫“天池”:

像不像牌坊?

沿途走上山,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各种形状的“龙”字书法:

到了山上的天池了:

一条非常可怜的金鱼,被用来招揽生意:

知道是什么桥吧:

人走上去似乎都战战兢兢的:

敢情这个破桥也要买门票:

人工瀑布:

如此混浊的池水中居然也可以养鱼:

还是瀑布:

像极了蛇的树枝:

能看清楚上面的字吗?

某个典故,图文并茂:

离开岛之后,在船上看到山上一块很大的石头上写着“天下第一秀色”:

又见到那些别墅了:

快回到码头的时候,看到音乐喷泉已经开始了:

看到彩虹了吗?可惜这是人工的:

离开码头,打算赶紧到长途客运站买回杭州的车票。一路看到一辆出租车,看看牌照居然是浙 A 的:

来到长途车站,最早回杭州的一班车已是要晚上 6 点多。一看时间还有 3 个多小时,于是开始漫无目的的逛街:

终于在疲惫的煎熬中度过了这 3 个小时。坐上车,太阳已悄然下山。再见,千岛湖:

回到家里,路灯早已通明。千岛湖之行全部结束:

感谢女士们、先生们的耐心,恭喜您,您终于看完了 93 张由无聊人士发布的图片。